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转发)
日期:2020-01-09   发布:系统管理员   

 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现就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1.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宏观调控,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管理体制,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增强招生计划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战略问题,储备战略人才。改进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动态调整区域间、培养单位间和学科专业间的招生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要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高校专业培养的关联性。高等学校要主动适应高考综合改革,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增强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协同性。

二、建立动态适应机制,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3.建设一流专业

坚持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专业建设作为立校之本。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为引领,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提高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提高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提高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技术,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协同开发、开放共享。建设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热爱教学、结构合理、授课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创新教学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推动高校建立自律自省、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与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文化。

4.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将优化专业结构、改进专业设置管理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律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设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加强对新设专业评估检查,加大对专业办学条件的公开力度。推动高校制定专业建设与调整规划,建立盘活专业存量、有进有出的专业增减机制,构建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5. 完善专业人才预测、预警系统

构建高等学校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和毕业生就业监测反馈系统,建立健全专业的预警、调整机制,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动态调整高校间招生规模,对办学条件不足、水平持续低下、就业状况较差的高校严格控制招生规模。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6.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是当代青年学生绽放自己、展现风采、服务国家的新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努力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办好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建好高校双创示范基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经验。

7.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国际国内相结合,推动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深入探索创新与产业导向的工程教育新范式。促进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的协同联动。深化农科教结合,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林专业。推动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深度合作,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扩大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型后备人才。完善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培养“四有”好老师。推进“一制三化”,深化科教结合、校所合作,拓展国际高端合作资源,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全球竞争力。

8.加强实践育人机制

更加注重按照社会需求塑造学生能力,加强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设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挑战和变化。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大实践教学比重,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加快建设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打通理论教学和实务操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施中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深入推进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新形态。

9.推动高校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

转变办学理念,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改革学生管理制度,完善休学创业制度,规范行使转专业的权利。通过跨校辅修、网络课程等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和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学分积累与认可制度,扩展学生修业时间和空间。

四、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0.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发布制度

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科学合理制定报告编制规则和统计指标,规范毕业生就业数据来源。深入分析研究本地本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创业数量和类型等状况,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创业状况和特点。要按时将报告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的监督与反馈。各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组织对本地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监督检查,落实就业情况统计和监测责任制,确保报告数据真实准确。

11.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与反馈,以反馈结果推动学校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要通过网络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建立顺畅的反馈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反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就业、招生、教务等部门联动的组织架构,把反馈结果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安排等适度挂钩。

12.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服务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就业指导、渠道拓展、服务保障等各环节,坚持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虚功实做,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就业工作互融互通,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各地各高校要在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实习实践过程中,引导毕业生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到基层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建立精准推送就业服务机制,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完善招聘和信息服务体系,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加强困难群体帮扶。通过优质的就业服务,科学的就业指导,高效的信息对接,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努力实现供需对接、人岗匹配,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共同推动高校人才质量与就业水平的提高。各高校要把落实本指导意见、形成联动机制列入重要日程,加强分析研判,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发挥协同效应。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一年来,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高校思政会精神,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有了新进展、上了新台阶。

一、研究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92个本科专业类进行研制,明确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贯穿始终,注重引导并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制定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环节,明确课堂教学纪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对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健全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管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激励高校和教师进行改革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推进实施系列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农林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躬耕三农”的耕作精神、基础学科专业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四、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统一使用工作

按照中央批准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全部完成我部负责的9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提纲审议,完成书稿91种,其中32种已正式出版。推进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开展教材使用情况年报工作,对1100余所高校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反馈。对新出版的11种教材开展全国示范培训,共培训任课教师1100多名。推动各地各高校开展全员培训,建立了中央、地方、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有力推动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五、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制定《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 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增2178个专业点。推动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发布企业支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近2万个。推动在线开放课程、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认定49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六、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激励学生将激昂的青春梦与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00多所高校、上百万学生参与。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百余支参赛团队走进延安,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共签订40余项落地合作协议,帮助建档贫困户200余户,服务精准扶贫脱贫。推荐北京大学等15所双创工作基础好、特色鲜明、有突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校入选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认定清华大学等200所高校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推进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首批入库导师近4500人。

七、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

 

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持续推进中西部高校“一省一校”工作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支持资金达18亿元。不断扩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覆盖面,支援高校已经发展到103所,受援高校为83所,为各支援高校单独划拨400名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计划。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


审核人:系统管理员       
前一记录:关于安徽省2020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申请通过学生名单公示
后一记录:.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   【后台管理】
地址: 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浮山路68号  邮编:241080
皖ICP备11002798号-3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电话:0553-3918928 0553-3918791 0553-3918509  手机:18155373300
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