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更好呈现丰富样态、展现历史底蕴、传递中国智慧,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面向未来,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潜力。应用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还原历史场景,以科技手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力;非遗技艺衍生文创“潮品”,以现代审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力……坚持守正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沉睡的文化资源重获新生。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泰山、黄山、武夷山、武陵源、神农架……神州大地上,遍布各地的自然景观奇崛壮丽;长城、故宫、曲阜三孔、龙门石窟、福建土楼、良渚古城遗址……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亘古亘今。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
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文化和自然遗产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不仅是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事关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灿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2022年“云游非遗·影像展”上,2000余部非遗长视频影像及多个热门的短视频话题、线上挑战赛、非遗音乐歌单、国风直播音乐会等轮番上演;“非遗购物节”里,产品销售结合了当下流行的直播、秒杀、闪购等方式,并通过“舌尖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针尖上的非遗”“时间中的非遗”等主题,全方位展示非遗产品的魅力。实践表明,文明的赓续,既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底蕴所在。城市规划建设,怎样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保存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推进乡村振兴,如何保留乡土味道、乡村风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其实,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通过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就能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体味“品类之盛”的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还能再做一个面人冰墩墩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摩纳哥嘉宾被面塑技艺深深吸引,相关场景令人记忆犹新。剪纸、京剧脸谱、年画、风筝、中国结……浓浓的中国味道,彰显着中国文化的魅力。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推动遗产资源融入社会生活,就一定能让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