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集团的校企合作实践与扬子模式的诞生
奇瑞集团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将职业教育视为人才储备与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自2006年奇瑞大学成立以来,其校企合作模式历经迭代:从最初的“订单班”“冠名班”,到共建“奇瑞汽车产业学院”“培训中心”,合作院校已从1所扩展至39所,年输送人才近万人。在这一进程中,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其“深度拥抱产业需求、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其与奇瑞集团的“扬子模式”以领导重视、理念革新、全面协同三大核心要素,构建了产教融合的标杆案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扬子模式”三大核心要素:破局校企合作新路径
1.领导重视:顶层设计驱动,资源全力支持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陈功夏董事长将与奇瑞的合作视为“头号工程”,亲自带队调研益阳职院、天津滨海职院等标杆院校,明确“以奇瑞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目标。通过统一全校思想、制定专项规划,将合作纳入学校发展战略核心。
资源投入,筑牢合作基础。学校一期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奇瑞汽车产业学院”,主要承担订单班教学任务,可同时容纳800名现场工程师开展实践教学和岗前培训。二期工程规划建设3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训钢构房,主要用于建设为服务奇瑞集团全产业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采用“教学工厂”模式,实现实训环境与生产现场无缝对接,满足至少1000名支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人才开展实训教学。
一线关怀,稳固师生信心。面对首批学员因工厂高强度实习产生的波动,学校董事长及校级领导每周赴工厂慰问学员,并与辅导员同住学生宿舍,稳定军心,使扬子学员在奇瑞超三工厂的稳岗率长期位居前列。
2.理念革新:以产业需求重塑人才培养逻辑
课程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将奇瑞岗位标准、生产流程、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焊接、装配”等核心技能模块;引入奇瑞“大师进课堂”,由企业工程师主导实训教学;模拟工厂场景,实现“教学流程与生产流程同步”。
文化融合,厚植精神根基。通过企业文化课程、厂区轮岗实践等方式,培养学员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认同,打造“即插即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3.全面协同:从单一培养到生态共建
双方合作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培养-培训-研发-服务”全链条协同生态。在人才培育方面,年均为奇瑞输送千余名现场技术人员,有效缓解企业用工压力;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中心承接奇瑞全员技能提升,2025年上半年培训规模突破2000人次。科研合作持续深化,联合申报横向课题12项,开发校企共建教材8本,助力企业技术攻关。此外,双方正共同承办世界级技能大赛,并推进“一带一路”海外项目,积极探索“职教出海”新模式,实现社会服务能级跃升。
产教融合的可持续路径,领导力是核心引擎,院校需以“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将合作纳入战略规划,通过资源投入与机制保障确保落地。需求导向是根本逻辑,摒弃“闭门造车”,以企业真实岗位需求重构课程、师资、实训体系,实现“培养即就业”的无缝衔接。生态共建是长效保障,校企合作需超越短期利益,通过科研、培训、品牌等多维度协同,构建可持续的共生关系。
以“扬子模式”为范本,再启产教融合新篇章
安徽扬子职业技术学院与奇瑞集团的合作实践,不仅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典范,更揭示了校企深度协同的核心密码:以需求为导向的顶层设计、以信任为基础的资源投入、以共赢为目标的价值共创。未来,随着“扬子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必将推动奇瑞集团与更多院校打破壁垒,携手打造产教融合的“中国样本”,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