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有多稳?在行驶中的高铁车厢里立硬币,居然都不会倒。这一切的背后,少不了位于常州的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和能工巧匠们的贡献。其中“中国质量工匠”“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大国工匠”刘云清为你讲述中国高铁平稳运行的秘密!
刘云清,人称“技改大王”、“维修神医”,他首创的全智能控制机器人高压清洗机,已服务上万台“复兴号”。
20多年前刚入行时,他还只是中专学历的钳工。为了摆脱依赖进口设备的憋屈,刘云清研制的珩磨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精确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60分之一。作为高铁工人,刘云清每天坚守岗位,牵头造机器。历时两年制造出世界首台高铁齿轮箱全密封清洗机。这份敢想敢做,不怕坎坷的大国工匠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在学习刘云清精神的同时,不禁思考“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分为职前和职中两个阶段,场所分别在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在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身同样需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一技之长”,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如何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一是对高职文化进行职业化改造,包括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文化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加强人文教育、力戒高职文化教育功利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培育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
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生求学的核心目的。短短3年的高职教育,不可能将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培养成一位大国工匠,但可以搭台子、架梯子,给学生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提供有效支持。职业院校要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影响因素,为学生选配合适的职业技能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